1. 首页 > 茶百科

云南普洱茶的历史和《国际要求ISO 20715 云南普洱茶历史背景

云南普洱茶的历史与《国际标准ISO 20715-2023茶叶分类》

4月中旬,由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万晓春教授牵头的《国际标准ISO 20715-2023茶叶分类》(以下简称“ISO 20715-2023”)大学,正式颁布。 《ISO 20715-2023》遵循茶系创始人之一陈荣教授提出的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绿茶(乌龙茶)、红茶“六大基本茶类”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0766-2014茶叶分类》(以下简称《GB/T 30766-2014茶叶分类》) 《30766-2014》)茶叶分类方法标志着我国在国际茶叶标准化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必将促进国际茶叶贸易的公平性,提升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消息传到云南,在为中国科学家喝彩的同时,有人发现,在《ISO 20715-2023》中,普洱熟茶被列入黑茶类别,而普洱生茶并未属于明确的类别,其原料晒干的绿茶被归类为黑茶。反过来,绿茶类别在该省引起了一些担忧和担忧,主要是在企业界。主要有:

《ISO 20715-2023》是否平行或从属于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2111-2008 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以下简称“GB/T 22111-2008”) ?企业和商家在生产、销售过程中是否需要采取相应措施?

如果普洱生茶是绿茶,一方面不符合《GB/T 22111-2008》“适宜长期存放”条款;另一方面,可能会大大降低普洱生茶的饮用性、收藏和投资价值。对工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普洱茶热”持续升温,品牌价值稳居全国前列。云南各界也一直在努力将普洱茶打造成“第七大茶类”。 《ISO 20715-2023》的出台似乎让这项工作失去了方向和动力。

要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对云南普洱茶的历史经纬度和《ISO 20715-2023》进行梳理和分析。

《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践》

一、云南普洱茶的分类方法及“六大基本茶类”

一、陈荣教授与茶叶分类

陈榕(1908-1999),一级教授,我国制茶学科的奠基人,高等茶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出版自编或主编教材36部,其中茶叶栽培教材4部,茶叶生产教材14部,茶叶检验教材3部,茶产业经济、茶产业史教材8部,专着7部;发表论文169篇,其中茶树栽培、制茶、机械研究论文19篇,机械研究论文29篇,茶叶检验与茶化学研究论文11篇,茶产业经济研究论文21篇,茶产业历史研究论文27篇,茶产业教育研究论文10篇其中茶产业时事研究论文23篇,会议论文11篇,其他论文18篇。他是一位博学、有思想、才华横溢、硕果累累的天才、综合性茶学家、教育家。

20世纪50年代开设茶专业的浙江、西南、湖南、安徽四所高校于1960年提出“制茶科学”的概念,茶叶分类方法是重要的研究课题。陈荣教授主持编写了国家试用教材《制茶》1961年第一版、1966年第二版、1979年第三版和普通教材1986年第四版。其中,茶叶分类部分是他亲自撰写的。贯穿始终的是“六大基本茶类”。 1979年,第一期《茶业通报》发表了陈榕教授的论文《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践》。本文主要从茶叶命名、茶叶分类依据、再加工茶分类依据、茶叶分类方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文章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加工工艺、质量特点、内容系统化等为切入点。 ,将我国的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绿茶(乌龙茶)、红茶六大类。 ”品质基本不超出茶叶的系统性,再加工茶应该是“头”,而不是“纲”。“六大基本茶类”分类方法抓住了核心。茶叶的分类和是这是陈教授40多年教育和实践的成果。经过过程中的不断归纳和总结,他为当代茶学术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国是茶的祖国。茶叶有多种颜色和数千种类别。尽管“六大基本茶类”分类方法并不完善,但与同时期的发酵程度或酶法、非酶法氧化等分类方法相比,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几十年来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1961年、1966年《制茶科学》中普洱茶的分类

2. 云南普洱茶与“泡茶科学”

普洱茶是云南历史名茶。一般来说,原指清代普洱府境内所产各种茶产品的总称。清末民国时期发展成为滇茶的代名词。从当今的茶叶分类方法来看,有白茶、绿茶、红茶等,从形状上看,不仅有散茶,还有砖形、方形、饼形、沱形、心形等紧压茶,以及类似于茶提取物的茶膏产品。

陈荣教授主编的国家普及(试)教教材《茶叶制作》中对云南普洱茶的分类和归属如下:

1961年第一版试用教材:店青(饼茶原料)是晒干绿茶中的条形茶,属于绿茶类;外销的圆茶(大七子饼茶)、内销的饼茶(小饼茶)河沱茶和藏品金茶(心形)是晒干绿茶中的蒸压茶,属于绿茶类。

1966年第二版试用教材:方茶、沱茶、小饼茶属于绿茶类蒸压茶;巧品圆茶、藏品精茶是用干绿茶沤沤而成的蒸压茶,属于黑茶。种类。

1979年第三版试用教材:普洱方茶、沱茶、小饼茶属于绿茶类蒸压绿茶;巧品圆茶、藏品晶茶是用干绿茶沤沤而成的蒸压成型茶,呈黑色。茶。

1986年第四版普通教材:普洱方茶、沱茶、小饼茶属于蒸压绿茶类;巧品圆茶、藏品晶茶是经过堆积着色的干燥绿茶,属于黑茶类。

如上图所示,除了1961年版的云南普洱茶被归类为绿茶外,其他版本的教材均将其归类为绿茶和黑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云南20世纪70年代生产的采用湿沤堆发酵法、主要用于出口的普洱熟茶,在加工工艺上采取了保密措施,因此普洱熟茶尚未进入市场。教科书作者的关注。视线。

在商业实践中,由于当时处于中国茶叶公司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时代,在该公司茶叶出口业务统计中,1977年以前的云南普洱茶分别归入绿茶和紧压茶,从1977年至1997年被列入广西六堡茶又称“普洱六堡茶”。

目前,在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最新版《制茶学》(夏涛主编)教材的“六大基本茶类”分类体系中,普洱茶的分类并未发生变化。无论如何,与1986年相比,即使有了新的《综合茶分类》和《三位一体茶分类》,滇青茶和普洱茶仍然被归类为晒青茶和黑茶。

2、普洱茶标准与“第七大茶类”

1.现行普洱茶分类及生产相关国家标准

除教材外,目前有关云南普洱茶分类和生产的国家级标准(按发布时间排列)有:

《NY/T 779-2004》

普洱茶现行标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779-2004普洱茶》(以下简称“NY/T 779-2004”)

适用范围:晒干绿茶、普洱生茶(以上两种须存放10年以上)、普洱熟茶。

保质期:2年以上(含2年)。

《GB/T 22111-2008》

(2)《GB/T 22111-2008》

适用范围:普洱散茶(熟茶)、普洱紧压茶(生茶、熟茶)

保质期:长期。

注:《GB/T 22111-2008》是在2003年、2006年发布的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T103-2003》和《DB53/T103-2006》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GB/T 22111-2008》适用范围DB53/T103-2003”仅为普洱熟茶; 《DB53/T103-2006》适用范围与《GB/T 22111-2008》相同。

《GB/T 9833.5-2013》

紧压茶现行标准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9833.5-2013紧压茶第5部分:沱茶》(以下简称“GB/T 9833.5-2013”​​)

适用范围:晒干绿茶制成的沱茶(作者注:相当于普洱生茶)。

保质期:长期。

注:“GB/T 9833.5-2013”​​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9833.5-1989 紧压茶沱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9833.5-2002》的替代标准紧压茶沱茶”。分为花砖茶、黑砖茶、茯砖茶、康砖茶、沱茶、金茶、金尖茶、米砖茶、青砖茶九个部分。

《GB/T 9833.6-2013》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9833.6-2013紧压茶第6部分:紧压茶》(以下简称“GB/T 9833.6-2013”​​)

适用范围:晒干的绿茶经堆放后精制而成的紧茶(作者注:相当于熟普洱茶)。

保质期:长期。

注:“GB/T 9833.6-2013”​​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9833.6-1989 紧茶》(以下简称“GB/T 9833.6-1989”)、《紧茶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GB/TT 9833.5-2002 紧压茶叶(以下简称GB/T 9833.5-2002》)。与《GB/T 9833.6-1989》相比,《GB/T 9833.5-2002》明确了紧茶加工过程中的堆放工艺。

《GB/T 32719.1-2016》

现行黑茶标准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2719.1-2016黑茶第1部分:基本要求》(以下简称《GB/T 32719.1-2016》)

适用范围:以茶树鲜叶、嫩芽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堆放、干燥等加工工艺制成的红茶,以及以此原料加工的各种精制茶和再加工茶制品。目前分为基本要求、花卷茶、香煎茶、六堡茶、茯茶五个部分。

保质期:长期。

《GB/T 14456.1-2017》

现行绿茶标准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4456.1-2017绿茶第1部分:基本要求》(以下简称《GB/T 14456.1-2017》)

适用范围:以茶树芽、叶、嫩茎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制成的炒、烘、蒸、晒的绿茶。现分为基本要求、大叶绿茶、中小叶绿茶、珍珠茶、眉茶、蒸青绿茶六个部分。

保质期:未指定。

《GB/T 14456.2-2018》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4456.2-2018绿茶第2部分:大叶绿茶》(以下简称《GB/T 14456.2-2018》)

适用范围:以大叶茶树的芽、叶、嫩茎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而制成的炒、烘、蒸、晒绿茶。

保质期:未指定。

注:“GB/T 14456.2-2018”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2-2008绿茶第2部分:大叶绿茶》替代标准。

从以上现行标准并与《泡茶科学》佐证,不难发现:

(1)《GB/T 14456.1-2017》和《GB/T 14456.2-2018》对绿茶产品的保质期没有强制性规定。只是相应的规定要求“储存应符合GB/的规定”,即“温度控制在10℃以下,相对湿度50%以下”。

(2)两种茶叶分类方法高度一致。不同颜色的普洱茶分别属于绿茶和红茶。

(3)《GB/T 22111-2008》的发布,使紧压普洱茶既可以生产生茶,也可以生产熟茶。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企业基本上仍采用传统方法。以工艺为主,如沱茶、金茶等。

(4)或许由于《GB/T 22111-2008》的实施,《GB/T 32719.1-2016》没有明确普洱熟茶类别属于黑茶类。

二、云南争取“普洱茶”单独上市的努力

进入21世纪之前,业界对普洱茶的认识与上述教科书和标准的分类是一致的。比较有代表性和前瞻性的文章,如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梁明志1995年《浅析云南制茶及主要茶色的发展演变》中说:“今天的普茶普洱茶是对历史普洱茶的继承和发展,是在研究总结历史普洱茶的基础上,为适应和适应新的要求而进行的创新。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属于黑茶类。 ,这被称为“熟茶”普洱;另一部分属于绿茶类,称为“生茶”普洱。

《云南制茶的发展演变及主要茶类色泽浅析》

2001年4月,云南省茶业协会苏芳华在“云南茶叶发展论坛”上发表题为《弘扬普洱茶文化,让更多人喜爱普洱茶》的演讲,首次提出了普洱茶的分类。课本上的普洱茶。质疑。他说:“普洱茶是绿茶吗?不是。普洱茶的原料晒青绿茶属于绿茶范畴,但经过发酵后,茶汤的形状和颜色发生了变化。”普洱茶的叶子是红色的,但叶子的底部几乎是黑色的。它的颜色和香气与红茶有很大不同。黑茶?不是。黑茶是用较粗、较老的鲜叶揉捻、沤制而成的,其品质特点是色泽橙黄,滋味醇厚,因此,目前茶叶专业人士将普洱茶归为黑茶是值得商榷的。教科书还指出,普洱茶与其他茶的显着区别在于“六奇”:产地奇(深山密林)、品种奇(乔木型、大叶种)、奇怪的制作(以晒干绿茶为原料,后发酵),形状奇特(小如球,大如南瓜),品质奇特(越陈越香),可饮用(耐浸泡)。

云南茶叶发展论坛

在次年举行的“2022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苏芳华明确提出:“普洱茶不应纳入黑茶类别”、“普洱茶应单独列为黑茶”。茶类别,如乌龙茶,或作为单独的茶类别”。

2022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4年11月,“云南省首届国际普洱茶研讨会”在昆明召开。由于主办方提前告知普洱茶分级问题将被列入议程,活动一开始就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云南单独“普洱茶”的呼声也成为了关注焦点。广为人知。

研讨会上,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蔡欣、高军在《云南普洱茶的分类地位应重新确定——与同行讨论》论文中表示,云南普洱茶是以晒干绿茶为原料,经蒸压成型中华普洱茶文化百科,保质期长。经过长期贮藏(后发酵)或潮沤、干燥的再加工茶,与杀青、揉捻、堆放等过程明显不同。 ,红茶初泡时重新揉捻、干燥;云南普洱茶的品质特点也与黑茶有明显不同。因此,“将云南普洱茶归入基本茶类中的黑茶,显然违背了现代中国茶叶分类的共识,混淆了基本茶类与再加工茶类的本质区别。”

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周洪杰、龚家顺撰写的论文《云南普洱茶的学科现状及现实意义》涵盖了概念、品质形成因素、品质形成条件、保健功能、生产等方面。云南普洱茶与文化.等阐述了普洱茶的特殊性,提出普洱茶是有别于现有六大茶类的特殊茶类,并建议将普洱茶列为第七大茶类,“为对普洱茶今后的发展和茶叶的科学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张军、何清源、蒲绍六在《云南普洱茶加工工艺与品质的关系》一文中指出:“将普洱茶分类为将黑茶归入六大茶类其实是一种不科学的分类,经过专家学者对普洱茶品质成因、成分变化、微生物群落消长的深入研究。国内外已得出结论普洱茶不应该被归类为黑茶。”

云南省首届国际普洱茶研讨会

其他力争将“普洱茶”单独列出的文章还有邹家驹的《黑茶与普洱茶》(发表于《云南茶》2005年第1期)以及蔡新、高军的《名不改,品质不断进化—— ——《普洱茶研究》(发表于《云南茶》2005年第2期)等。

2008年6月,《GB/T 22111-2008》发布。在很多云南人看来,即将实施的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经过几年的努力似乎已经结出硕果。随后,笔者将与邹家驹交流的全文,主要是普洱生茶的分类属性,发表于《茶艺·普洱茶壶艺术》2017年第62期,题为“对话邹家驹”。 《家驹》,20 2017年第8期,《普洱》杂志将文章标题改为《邹家驹:反对进口“生茶”而不是“生茶”》 《普洱》随后发表了摘录,但并未引发业内对此问题的深入讨论。思考。直到《ISO 20715-2023》发布的消息传出,人们似乎才意识到,一切又回到了起点。

《茶艺·普洱壶艺》2017年第62期(上)、《普洱》2017年第8期(下)

三、《ISO 20715-2023》普洱茶分类制定依据

笔者认为,除了《制茶科学》教材和《GB/T 22111-2008》中的“六大基本茶类”分类方法外,《ISO 20715》中制定普洱茶分类的依据-2023”主要来自两个标准。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2014茶叶分类》(以下简称《GB/T 30766-201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2018茶叶化学分类方法》 》(以下简称《GB/T 35825-2018》),其实就是《GB/T 30766-2014》。 《GB/T 35825-2018》与《泡茶科学》同源,也体现了我国标准制定过程的科学性、严谨性和连续性。

万晓春教授介绍,采用《GB/T 35825-2018》对普洱生茶进行分类时,按照《GB/T 22111-2008》的要求对12个物理样品进行了化学分析,其中只有1个样品性状显示为黄茶,其余11个样品均为绿茶。

“GB/T 30766-2014”与“ISO 20715-2023”之间的沿袭关系,只需阅读部分文字即可了解。

1、《GB/T 30766-2014》

《GB/T 30766-2014》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和再加工茶。其中绿茶包括炒绿茶、炒绿茶、晒绿茶和蒸绿茶四大类;黑茶包括六大类:湖南黑茶、四川黑茶、湖北黑茶、广西黑茶、云南黑茶及其他黑茶;加工茶包括花茶、紧压茶、袋泡茶和粉茶。

2.《ISO 20715-2023》

《ISO 20715-2023》一开始就明确指出,该国际标准概述了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和黄茶六种最常见、最基本的茶类的分类和原则,旨在通过茶叶加工技术,使消费者以及世界茶叶贸易商和政府对不同类型的茶叶有更清晰的了解。同时,这六种茶可以再加工或进一步加工成花茶、紧压茶、速溶茶等。六种基本茶类中,绿茶包括炒青茶、炒青茶、晒青茶等。绿茶、蒸绿茶、分级绿茶和抹茶;黑茶包括普洱熟茶和其他黑茶两大类。

四、总结与思考

综上所述,普洱茶由于生产历史悠久,销售市场不同,品种繁多,花色繁多。 1949年以来的茶专业教材和各种标准中中华普洱茶文化百科,有两大基本茶类:绿茶和黑茶。 《GB/T 22111-2008》将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两大“阵营”的茶类合二为一。这不仅是出于对历史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的考虑,也使其在主体上存在固有的缺陷,与现行的《NY/T 779-2004》也存在冲突;而由于“成熟”后缺乏质量评价和识别规则,增加了交易的风险和难度。

《ISO 20715-2023》的制定是在国内通用教材和现行标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国外茶类,不改变普洱茶的分类属性。

在《GB/T 22111-2008》修订前,考虑到普洱生茶市场主要是国内,《ISO 20715-2023》与《GB/T 22111-2008》是平行关系,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对正常贸易的影响。 。关键是要及时划出陈年普洱生茶的“红线”。

普洱熟茶属于黑茶类,但《GB/T 32719.1-2016》尚未制定普洱熟茶部分。虽然有《GB/T 22111-2008》的“加持”,但及时补课还是必要的。

以现有的以加工工艺和品质特征为基础的茶叶分类模型,很难实现将普洱茶打造成“第七大茶类”的愿望。无论是“特种茶”还是“再加工茶”的术语,陈荣教授主编的《茶叶制造科学》第一卷(1949年版)和陈荣教授主编的1961年第一版试用教材《茶叶制造科学》都有分别被使用。但最终他否定了自己,取而代之的是“六大基本茶类”。普洱茶的“突破”之道,可能是根据发酵或“熟成”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重新建立新的分级方法。但这一切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大量的科学研究,以及对其他茶类的综合分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事实上,无论普洱茶在学科上的分类如何,都不会对普洱茶的商业地位和品牌建设构成威胁。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威力浩大”。如果你和我一样这么认为的话。

关于本文作者: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