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湄潭:一片茶叶振兴一个县城
【百城百县百家企业调研之旅】
对于贵州省湄潭县来说,茶叶不仅是为民“开门”之事,更是立县之本、兴县之道。湄潭县凭借湄潭翠芽、遵义红等国内外知名茶叶品牌,深入挖掘茶文化,做足茶文章,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全面振兴。从农民收入到生活环境,从精神文明到基层建设,都因为一片茶叶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绿水青山抵金银价”已深深铭刻在湄潭人民的心中。
茶富民
今年9月,湄潭县彻底摘掉了贫困县的标签。 20世纪30年代,“中央实验茶场”和国立浙江大学先后迁至湄潭,使之成为抗战时期中国的科教中心和茶叶研究推广中心。它不仅开创了湄潭大规模种茶的先河,而且也是近代贵州乃至中国西部大规模创建新茶园的起点。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湄潭大力实施茶产业带动脱贫战略,被确定为茶产业高效示范园区。贵州省现代茶产业.茶叶已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 2017年,全县茶园投产面积56万亩,茶叶总产量6.16万吨,产值42.7亿元,茶产业综合收入102.7亿元。截至今年年初,全县8.8万多户、35.1万多名茶农因茶致富。
目前,全县有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和加工大户538家,其中注册企业390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企业350家,国家级4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产业22家。企业。有一级企业17家,小型加工厂和大型加工户148家。全县企业年加工能力7.5万吨以上,产品包括绿茶、红茶、黑茶、抹茶及茶籽油、茶多酚、茶树花、茶叶等13大类综合开发产品。面膜。茶区现有茶叶、绿茶交易市场35个。被农业部确定为指定市场,被商务部确定为“中国茶城”出口指定市场。目前,已有400多家企业、商户入驻茶区。 2017年交易额16亿元。它已成为茶行业营销的综合舞台。
茶滋润人心
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十多年前还是一个贫困山村:“田家沟有几个大湾,十年有九年干旱,吃一顿红薯饭
有关贵州湄潭茶文化,要爬好几座山才能取水。很多男人都出去,女孩子不愿意嫁进山里。”但如今,田家沟拥有茶园面积545亩,人均茶园面积2.5亩,拥有7个茶叶加工厂。2017年,田家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350元。 ,也是黔北住宅开发示范村。
田家沟的变化得益于湄潭县委、县政府“生态优先、特色优先、城乡协调”的发展思路。在坚持“四农·美丽乡村”发展路线的同时,牢牢把控茶产业发展坚定不移,从“退耕还茶”到“6456”(60万亩耕地)国家茶园,年产茶叶4万吨产量,茶产业综合收入50亿元,平均每亩产值超过6000元)茶产业提升战略,茶产业不断发展,也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湄潭茶旅游示范区实现了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的目标。县财政部门对黔北地区农民改造或新建住宅实行每户7000元至1万元不等的财政奖励补贴政策。 10年来,累计补助资金近7亿元,撬动社会资金80亿元。
2013年以来,湄潭县实施贵州省委“六大小康行动计划”(即“小康路、小康水、小康电、小康房子、小康新闻、小康村”),并还实施了“七改一”。以“加两个治理”为抓手,通过改善住房、水、电、路、厨、厕、圈、增加村庄绿地、处理垃圾污水等实施人居环境改善。
“党的恩情永远不会忘记,我誓将忠于党,紧紧跟随党中央,我的幸福日子将永远持续下去!”一首《十感谢共产党》,唱出了田家沟、湄潭的发展历程。人民的声音。 “去湄潭当农民”是湄潭农民幸福健康的真实写照。
茶话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茶叶发展”在湄潭成为现实。 “小茶叶也能长出大产业。”县委书记魏再平说,湄潭“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成败在茶”。湄潭遵循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
有关贵州湄潭茶文化,实施茶以“全面融合发展”战略为核心,让越来越多的人靠茶这棵宝树脱贫、增收、致富。
他们以“茶馆”建设为突破口,促进茶产业三业共生融合,不断提高茶叶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围绕茶叶的生态优势、经济功能、保健功能、文化功能,全力推进茶旅游一体化建设,把茶园变成公园,把茶区变成风景区。市区建成了“梅江河畔茶文化长廊”,市民沿江漫步可体验“茶海浩瀚,玉带绕城”的美景。目前,该县已形成茶餐饮、茶包装、茶具、茶馆、茶诗、茶歌、茶书画、茶摄影等集休闲、养生、娱乐于一体的文化特色。茶叶龙头企业兰心公司打造的“茶园”,以生态有机茶园、有机茶叶加工厂和茶文化中心。卖茶叶转型为茶园“私人定制”,把“茶园”变“公园”,把“茶区”变“景区”,既促进了企业发展,又帮助茶农增收他们的收入和致富,实现了双赢。
湄潭县委、县政府认识到,茶产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们围绕“巩固一个基地、巩固两个品牌、拓展三个市场、全面融合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不断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通过茶文化和茶产业实现“产业兴、人气强、生态好、环境美”的区域发展目标,是湄潭的预见愿景。
(本报记者 卢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