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州:好山好水孕育好茶,一芽一叶吐出青春的美丽。
深秋,我驱车前往大埔县芬浪镇西岩山上的丁丁湖茶场。只见高耸的群山笼罩在云雾之中,茶园梯田层层叠叠,枝叶沾满露珠,一芽一叶都飘着清香。这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埔县茶叶产业园内的一幕。 11月1日,第三届广东省茶产业大会在大埔县开幕。会议前,与会人员来到西岩山,感受茶的美、茶的香、茶的韵味。
▲大埔县芬浪镇山下村茶园
逢客必山中留宿
畲族的茶文化,逢客必山中有茶。素有“八山一水一田”之称的梅州,把发展山区“嘉应茶”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利用良好的茶叶生产环境,大力开发山区。茶叶种植。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整合政府和各种社会资源,以创建省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带头、建基地、提品质、创品牌、拓市场,努力打造良好的产业和市场。 、科技、文化是不断做强做大茶产业、提高茶种植效益的“四张牌”。据统计,截至2019年,全市总种植面积29.71万亩,居全省第一,总产量2.09万吨,约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五分之一。
聚焦优势产业强茶树成为“财富树”
沿着全新的柏油路前往大埔县芬浪镇山下村。上山的路两边散布着各种茶吧和茶厂。茶的香气与茶文化交织在一起。抬头望去,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脉。茶园梯田就像一条条上山的绿化带,放眼望去都是绿色。
“在西岩山,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泡茶。”据上山下村党支部书记魏新光介绍,芬浪镇围绕着西岩山脉的格北、上山下、三溪三个行政村,包括岗头、南屏、丁丁湖等多个公园,以茶叶种植为主,海拔1000米以上。但过去散户在育苗、种植、采摘、修剪、加工、包装、销售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2019年,大埔县成功创建省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建设西岩山周围的芬朗镇葛北、上山下、三溪三个行政村,包括岗头、南屏、丁丁湖。该园区是茶叶产业园的核心区。大埔县通过龙头企业设立基地带动农户茶叶种植走向标准化发展,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扩大龙头企业范围和作用,推进标准化生产。仅凯达公司就带领附近10多个产茶村的3260名茶农为贫困茶农发放优质茶苗和免费有机肥,还定期提供免费茶产业培训和讲座。 34岁的赖伊克是受益的茶农之一。 “茶绿茶的单价从一开始的2元涨到了15元,优质茶甚至可以达到30元,这一切都与茶叶种植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赖一科说,平时他在定鼎湖茶场打工的同时,学习了茶叶加工技术,并在家里种植了50亩茶园。
丰顺县潭江镇丰平社村位于凤凰山脉最高峰鸡公鸡山(海拔1409米)北麓,村民世代以种茶为生。 “我们村最古老的茶树已有400多岁了,村里还有2000多棵百年以上的老茶树。这里家家户户都种茶。我16岁的时候就开始学泡茶了。”老的。”凤坪畲族村委会副主任、顺县凤畲茶叶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冯中一木告诉记者,村民们种植的茶叶品质优良,但由于规模小、销售渠道窄, ,茶的好处并不显着。 2008年,他从深圳回到家乡种茶,先后成立了青菜湖合作社和丰社茶叶开发有限公司,带动附近村民扩大种植规模。该村茶叶种植面积从2008年的2000多亩增加到今年的1.6万亩,年产茶叶40万多公斤。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6万元。丰舍茶业也成为丰顺县茶产业园的实施主体之一。
靠山吃山。以“山多、山高”着称的梅州,具有“山高云密
畲族的茶文化,产好茶”的先天条件。全市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140多座,其中有海拔1560米的梅州第一峰铜鼓丈、海拔1530米的湘乡等。山脉包括凤凰矶、七木丈、银那山五指峰、茗山峰等。我市把发展象山嘉应茶产业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茶坛”作为重要举措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积极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做大做强茶产业,让茶树成为村民的致富树。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梅江区茶产业园、大埔县茶产业园、丰顺县茶产业园、五华县茶产业园等4个省级茶现代农业产业园。四个茶产业园区共有实施主体57个,带动农户2.5万户。四县(区)茶叶种植面积17.74万亩,茶叶产量1.23万吨,茶叶总产值25.24亿元。
科技创新为茶产业现代化注入动力
摇青、炒青、揉捻、烘干……秋茶采摘时节,走进西岩山顶顶湖茶叶加工厂,清新的兰花香气扑鼻而来。茶农们正在机器前有序地加工生茶。程序的一部分。梅州市茶叶协会会长、广东凯达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赖发伟告诉记者,去年,凯达正式引进了一条全自动乌龙茶加工生产线。自动化连续加工生产线不仅保证了茶叶的品质、卫生、安全。 ,满足了清洁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有效促进了散装茶的高质量生产,产品质量稳定。同时可以大大减少劳动力投入,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降低生产成本。 “以前老生产线每天需要20到30人生产干茶2000公斤,现在只需要6个人,新生产线目前每小时可生产干茶200公斤,生产效率提高了”在保证茶叶新鲜度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赖发伟说。
▲ 凯达茶业的工人正在对机器分选后的茶叶进行重新挑选,以确保质量。
在丰顺县茶叶产业园丰舍茶业发展有限公司,手工粗加工的茶叶被送入茶叶色选机,对不同等级的茶叶进行机械筛选,然后再次精制。 “这是2018年新引进的机器,有了它,我们可以更精准地控制茶叶的品质。”钟亦木说道。
山地茶园轨道交通系统、水肥喷灌系统、雾炮加湿器、茶叶色选机、全自动茶叶生产线……新技术的应用在我市四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随处可见喝茶。 “茶产业是梅州的传统优势产业,其转型升级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市农林科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依托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利用省农科院、华南农业产业园的资源优势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的科技服务团队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了茶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例如,丰顺县茶叶产业园已建成高科技综合示范茶园1420亩、标准化生态茶园1400亩,完成清洁加工厂7960平方米建设,新增先进制茶设备和生产设备471台线,提高优质茶园产出率。而产品科技含量方面,工业园区农业总产值12.8亿元,其中茶产业(主导产业)总产值9.13亿元,占比71.3%。
提升品质,树立品牌,嘉应名茶出威龙
梅州山高云密,出产好茶,但酒香也受限于巷子深。 “以前,我们的茶叶品质也很好,但卖不出去,一斤才40到50元。”钟一木告诉记者,为了让丰平佘村的茶叶出名,他在2016年注册了“丰平茶”“佘”品牌,不仅成功获得丰社茶业SC认证,还引导茶农使用有机肥、加强茶园管理,统一收购、加工、包装、销售村内生产的茶叶。 “我们公司的品牌茶有风社单丛、金风玉露、社足茶等,价格从每斤150元到2800元不等,连续三年被评为广东十大春茶(乌龙茶)之一。连续几年来找我买茶的人越来越多。”
西洋镇是省级茶叶专业镇,是梅江区茶叶产业园的主产区之一。 “为了保证茶叶品质,打造品牌知名度,我们采用生态经营,不使用除草剂,坚持人工除草和机械割草。”梅江区西阳镇清凉山紫树傲凉第七代制茶传承人说。梓树茶坊创始人梁志发告诉记者,紫树洼村民世代种植茶叶,他家也有100多亩茶田。均采用生态茶园管理模式,病虫害防治和施肥管理科学,工艺流程规范。
▲吉特茶厂工人触摸绿茶叶
茶叶品牌打造得好,茶产业发展的基础就扎实。多年来,我市引导全市茶叶企业不断提高茶叶品质,树立嘉应茶叶品牌,树立“英帅”、“凯达”、“原然然”、“苏吉祥”、“小米”、 “山韵”、“山韵”遍及全省。 “华银”等一批品质优良、信誉卓著、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品牌。截至目前,梅州市共有市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6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5家,市级龙头企业38家; 10家茶叶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合作社示范合作社;无公害农产品(茶)认证数量21家 绿色食品(茶)认证企业8家,有机农产品(茶)认证企业18家; 44家企业获得SC认证; 49个茶叶产品荣获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 10个茶叶产品被评为“广东省十大名茶”。西岩乌龙茶、马图绿茶、蕉岭绿茶、清凉茶花、大补乌龙茶、七射精茶、梅县绿茶等7个产品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同时,我市正在大力打造茶叶“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 2019年以来,全市支持277个村建设发展农业特色种植(养殖)“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程。截至目前,五华县绵阳镇(红茶)入选第九批国家“一村一品”示范乡镇、梅江区西阳镇(茶叶)、丰顺县潭江镇(潭江)高山茶)等7个镇被评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省级茶叶专业镇,梅江区西洋镇桃坪村等39个村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茶叶专业村。
文化与旅游结合,让茶园焕发活力,打造旅游胜地
到达华阴茶种植基地银那山茶厂前的小广场,眺望远方。灵光寺,一座千年古寺,坐落在山林之中。回头望去,茶厂里工人们正忙着泡茶。厂房后面是千亩茶园梯田,宏伟美丽。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基地利用基地的山、水、田、林、路等资源优势,将茶叶种植和旅游融为一体,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美丽的茶园。茶山风景。
走进丰顺县潭江镇丰平社村,旅游步道、玻璃栈道、路灯、路标、指示牌、公厕等旅游基础设施正在一一完善。畲族人民身着少数民族传统服饰,表演民俗表演。畲族文化与茶文化的交融展现出独特的魅力。钟一木介绍,该村计划将现有茶园改造为集观光、游览为一体的现代旅游茶园,建设畲族博物馆,将茶产业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延伸茶产业链。 “目前,我们还在完善文化旅游相关基础设施,计划明年创建国家3A级景区。”
在芬浪镇山下村,居民房屋的外墙上画满了栩栩如生的制茶过程画。各种茶吧、茶厂分布在上山的道路两旁,充满了“茶味”。据芬浪镇党委书记廖周禄介绍,茶园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和整治已完成。道路、村庄干净整洁,老房子焕然一新。拓宽了岗头、叮叮湖等登山茶路,扩建了民宿、停车场。 、旅游步道等设施日趋完善。今年,上山下村开展了自驾游、亲子游等“旅游+茶”体验活动。该村已成为大埔县茶旅融合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梅县区雁阳镇雁南飞茶田、银那村华阴茶山、丰顺县龙岗镇马图村马山生态茶园、大埔县芬浪镇西雁山、叮叮湖茶场、寒山生态茶园在丰顺县茶园等茶山景区……我市将乡村旅游、休闲养生产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生态茶园观光休闲旅游。梅州涌现一批以茶园为景区的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
▲我市将乡村旅游与休闲养生产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生态茶园观光休闲旅游。
关于嘉应茶的几句话
●目前,梅州市共有市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6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5家,市级龙头企业38家。
●10家茶叶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合作示范合作社。
●无公害农产品(茶)认证21个,绿色食品(茶)认证8个,有机农产品(茶)认证18个。
●44家企业获得SC认证。
●49个茶叶产品荣获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 10个茶叶产品被评为广东省“十大名茶”。
●西岩乌龙茶、马图绿茶、蕉岭绿茶、清凉茶、大补乌龙茶、七射精茶、梅县绿茶等7个产品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全市有茶产业园4个,分别位于梅江区、丰顺县、五华县、大埔县。
●2019年以来,全市支持277个村“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程建设,发展农业特色种植(养殖)。截至目前,五华县绵阳镇(红茶)入选第九批国家“一村一品”示范乡镇、梅江区西阳镇(茶叶)、丰顺县潭江镇(潭江)高山茶)等7个镇被评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省级茶叶专业镇,梅江区西洋镇桃坪村等39个村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茶叶专业村。
文:本报记者 李彦良 刘润涛
图:摄影记者连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