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茶文化简史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就被世界所认可。中国古书《尔雅》中就提到了野生茶树的存在。目前资料显示,全国10个省区198处已发现野生茶树。其中云南一株已有1700年左右的历史。仅云南省就有10余棵,树干内径超过一米的树木。在一些地区,野生茶树群落甚至占地数千英亩。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已发现的野生茶树,其树龄早、树形大、数量多、分布广、形态各异,堪称世界之最。中国有最悠久的饮茶历史。世界其他地区的饮茶习惯、茶的种植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承下来的,所以中国不愧是茶和茶文化的祖国。
中国的茶文化历代几经变迁。对历史的陌生,导致现在很多人不知道古人是怎么喝茶的,也不知道古人在不同的朝代喝茶的方式是不同的。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历代茶文化的发展变化。首先要知道,茶在古代还有“茗”、“茶”等其他名称。否则,你可能无法理解古书中对茶的描述。
神农时代
相传茶是在公元前28世纪神农时代人类发现的。 《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解得如火如荼”。陆羽《茶经》云:“茶之精为饮,始出于神农氏,为鲁周公所闻。”当时,茶作为一种药用产品而受到关注。据研究,当时人们仍然生嚼茶叶。
西周
金昌绪《华阳国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兵,……茶蜜……皆进贡。”这段记载表明,周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向周武王进贡了茶叶等珍贵产品。 《华阳国志》还记载,当时已有人工栽培的茶园。但当时人们如何喝茶尚不清楚。有学者推测,夏商以后,当时的人们将鲜叶洗净,用瓦锅加水煮,与叶一起喝汤。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始。
东周
《燕子春秋》记载,“燕子会见景公,食粟米,炒茶三夷五蛋”;而《尔雅》中对“苦茶”一词的解释则说:“其叶可炙作汤”。 ”;在《同君录》等古籍中,就有用肉桂、生姜和一些香料一起煮茶食用的记载。此时,茶叶的利用方法向前迈进了一步,利用了当时的烹调技术,讲究茶汤的调味,这是茶的消费阶段,即以茶为菜,煮成汤后,与食物混合食用。喝茶的目的是增加时间作为食物的营养和排毒。
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茶”的习俗。将新鲜茶叶粉碎放入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胡椒粉和盐作为配料,然后加入泉水搅拌均匀。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已开始出现茶叶的简单加工:将鲜叶用木棍捣成饼形茶团,然后晒干或晒干,制成饼茶储存。这就是最早的饼茶。饮用时,先将茶饼捣碎放入锅中,倒入开水(或煮沸)
茶与茶文化,加入葱、姜、橘子调味。这时,茶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解毒药物,也成为招待客人的食品。
秦朝统一巴蜀(我国较早传播饮茶的地区)以来,促进了饮茶知识和饮茶习俗向东方延伸。西汉时期,茶已成为宫廷和官员的高雅消遣。王褒《通曰》有“舞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注重泡茶方法,可见当时中原地区饮茶已较为普遍。
东汉末三国时期,三国医学家华佗在《食论》中提出“久食苦茶益心”,最早描述茶的药理作用。
三国时期
史书《三国志》记载,吴国君主孙浩(孙权后裔)皈依佛教后,“以茶代酒”。这是最早的“以茶代酒”的记载。
《晋书》记载“吴人采茶煮之,谓之茗粥”。即使到了唐代,仍然有吃明粥的习惯。
晋南北朝
随着荆楚茶业和茶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日益传播,并且由于地理条件优越,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已逐渐取代巴蜀,成为中国茶文化传播的重要地区。
此时,南方茶树种植的规模和范围已大大发展,饮茶也普及到北方的富贵人家。
西晋时期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也可以得到西晋时期《荆州图记》的支撑。据记载“武陵七县产茶最好”,可见京汉地区的茶业已显着发展,巴蜀称霸全国的优势似乎已不复存在。茶已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饮料。
西晋南迁后,北方富贵家族隔江定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盛行茶崇拜,饮茶和茶文化在南方特别是江东得到较大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我国东南部的茶叶种植从浙江西部扩大到今天的温州、宁波沿海地区。不仅如此,据《通军录》记载,“昔阳、武昌、金陵,皆产好茶”。金陵是常州,茶是宜兴。说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下游宜兴的茶业也已名声大噪。
不过,这一时期泡茶和喝茶的方法并没有太大变化。
隋
隋文帝生病时,吩咐他喝煮茶,有效果。于是人们竞相采摘,饮茶开始流行起来。
唐代
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茶在民间盛行。唐代中叶以后,《山府经书录》记载:“今关西、山东、鲁岩诸村,民食之,日不食,犹得之,无茶不可生。”一天。”中原和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因此南方的茶叶生产空前繁荣。尤其是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叶生产尤为发达。
饮茶方式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时为了改善茶的苦味,开始添加薄荷、盐、红枣进行调味。公元8世纪,陆羽的《茶经》问世。 《茶经》备有茶事,甚至详细论述了茶的饮用、煮法。因此,宋代有诗云:“自陆羽生于人间,世人皆知春茶”。这时,人们越来越注重茶和水的选择、烹调方法、饮茶环境和茶质,茶道逐渐形成。从唐代以前的“吃茶喝粥”到唐代人们视茶为“最大众、最上乘”,是我国茶文化的一次伟大飞跃。
饼茶的制作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过去最初加工出来的饼茶,还带着浓浓的青草味。经过反复实践,蒸绿茶的方法(去掉茶的草味称为“杀青”),而“杀青”可分为“蒸青”和“炒青”。 “两种,现代茶一般用“炒青”)。蒸绿茶饼是将新鲜茶叶蒸熟,粉碎,压制成饼状。茶饼经过穿孔、干燥,除去青气,但仍唐代又增加了蒸绿茶然后压榨的方法,以去除绿茶的苦味。
唐代至宋代,出现了贡茶,设立贡茶所或茶厂,组织官员学习制茶技术,从而推动茶叶生产不断改革。
蒸青饼在唐代逐渐完善,陆羽的《茶经》。 《清制枣》记载:“清,采。蒸,捣,拍,烘,穿,封,茶干。”也就是说,此时完整的蒸绿茶饼制作工艺为:采茶、蒸制、捣碎、成型、压榨去汁、成型、干燥、穿孔、烘烤、包装防潮。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带着茶籽和茶树从中国归来。这是茶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
特种茶具出现于唐懿宗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大概有小锤子(用来破碎茶饼)、小滚筒(用来把茶饼碎片磨成粉末)、炉子(用来煮茶粉)、筛子(喝茶时用来过滤茶渣)等。
炒青菜在唐代就开始出现,但并不流行。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品茶歌》中说:“山僧后屋檐上有数株茶树……需炒之,才能满室芬芳。”还有一句“从采摘到炒,一亩多地炒”,说明嫩叶已经炒熟了。制作完成后,房间里充满了香味。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炒绿茶的文字记载。
宋
“茶兴起于唐,盛于宋。”宋代,制茶方法发生了变化,对饮茶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初,茶叶多制成饼茶,饮用时将其粉碎
茶与茶文化,加或不加佐料烹煮。随着茶产品的品种日益增多,品茶的日益精细,茶本来的色、香、味逐渐被重视,调味品逐渐减少。与此同时,用蒸绿茶制成的散茶出现,且数量不断增加。茶叶生产从饼茶转向散茶。此时的烹调和饮用程序逐渐简化,传统的烹调和饮用习惯从宋代到明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宋代,制茶技术迅速发展。新产品不断涌现。北宋时期,制成片状的龙凤茶(上层阶级专用的带有龙凤图案的饼茶)开始流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志》记载:“宋太平开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至北苑,为茶人制作团茶”。老百姓喝的龙凤茶盖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龙凤团茶的制作工艺,据宋代赵汝礼《北园别录》记载,有蒸茶、压茶、磨茶、泡茶、黄化、烘茶六道工序。茶芽采收后,先用水浸泡,挑选均匀的芽叶,蒸熟,蒸好后用冷水洗净,然后用小挤挤去水分,用大挤挤去茶渣。取汁,将汁放入锅中,加水调匀,磨细,然后放入龙凤模中。蛋糕并干燥。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开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设立宫饼店,专门制作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的发展。
宋徽宗赵佶以皇帝的尊严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
在蒸青饼茶的制作中,为了改善苦味难去、香气不当的缺点,逐渐采用蒸后不揉压直接干燥的方法,将蒸青饼茶转变为蒸熟的绿散茶,保持了茶的风味。香气的同时,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也随之出现。
这种变化发生在宋代。 《宋史》。 《食货志》记载:“茶有两种,即片茶和散茶”。片茶即饼茶(团茶)。元代王震着有《农书》。卷十、《百粒普》中详细记载了当时蒸青散茶的制作过程:“采收后,入蒸笼中稍蒸,即可得生熟料。蒸完后,摊开用一篮箔纸薄薄地揉捏,然后烘烤,然后用火将其干燥,但不要烧焦。”
与饼茶相比,蒸青散茶更好地保留了茶叶的香气。但采用蒸青散茶法仍存在香气不够浓郁的缺点。因此,采用干热炒绿茶以凸显茶香的技术开始流行。
宋代蔡襄《茶录》提到五香茶“有真香,进贡者用冰片、油膏以增其香”。南宋石岳的《步岳》中就有茉莉花炒茶的记载。 《茉莉花》歌词注释:“茉莉花凌标制作……古人用此花泡茶。”这是关于五香茶、花茶的最早记载。
元朝
饼茶和散茶仍同时并存,制茶技术尚未显着发展。散茶变得更加流行。宋元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出口商品,远销东南亚等地。
明代
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颁布诏书,废除龙团,推广散茶。这使得蒸绿散茶非常受欢迎。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茶),这对炒绿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泡茶的方法也逐渐由原来的煎汤演变为冲泡。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设茶司马,主管茶叶贸易。
经过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绿茶的数量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绿茶的制作方法日趋完善,《茶志》、《茶书》、《茶解》都有详细记载。制作方法一般为:高温杀青、滚压、复炸、烘烤至干。这个过程与现代炒绿茶的制作方法非常相似。
除绿茶外,黄茶、黑茶、红茶也开始出现。花茶的技术也日趋完善,可以用来泡茶的鲜花种类也很多。据《茶经》记载,有桂花、茉莉、月季、月季、兰花、橙花、栀子、木香、梅花九种。现代花茶,除上述花种外,还包括白兰花、龟甲兰、珍珠兰等。
明代人们在喝散茶时喜欢添加调味品,有牛奶、羊奶、柠檬、糖、橙汁等几十种。
1610年,荷兰人从澳门出售茶叶,并将其运往欧洲。 1616年,中国茶叶被运往丹麦。 1618年,朝廷派遣钦差大臣出使俄罗斯,1并向俄罗斯皇帝进献茶叶。茶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
清朝
饼茶已基本消失,在一些少数民族饼茶已发展为砖茶。 “青青”在技术上的意思是“炒青菜”,而不是“蒸青菜”。清朝咸丰年间,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的绿茶诞生了。绿茶是先做绿茶,再做红茶,并成为自己的品牌。
清代人喝散茶的口味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添加任何调味品(花茶除外),讲究优雅与和谐。他们相信,细细地、慢慢地品饮,会带来纯净诱人的茶香、甘甜醇厚的茶味、清澈爽口的茶味。喝茶可以更好地欣赏茶叶的自然色、香、质,注重意境,这与我国古老的传统思想“清”是一致的。这就是茶作为清洁饮料的特点。
饮茶器具宜用紫砂作顶,这样盖上后不带走香味,不含有煮汤的腥味。
1657年,中国茶叶进入法国市场。康熙八年(1669年),印度东印度公司开始将中国茶叶从班丹直接运往英国。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茶叶150吨,这是中国大陆茶叶首次直接销往英国市场。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茶已成为世界三大饮料(茶、咖啡、可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