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茶道、文字到浮世绘,中日文化何以一水之隔?
从日语中的汉字到美丽的和服,再到奈良的唐招提寺,日本受到中华文明和文化的影响尤为深刻。中日文化之间的“一衣带水”体现在哪些方面?
”以日本茶道为例,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注重修身养性
日本茶文化的发展,通过遵守规则来完善内心,而日本茶道中繁琐的程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来磨炼人心。”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日本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冯伟现身上海杨浦图书馆“静思论坛”,畅谈两种文化的“异同”。
他提到,日本尊重自然,追求人性的自然表达,这在日本茶道中可以得到体现。 16世纪末
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千利休创立了正宗的日本茶道,是一位大师。他曾经走进一个干净的院子,故意抖落几片树上的叶子,去除整个院子里人工打扫的痕迹。 “日本文化认为人和自然景观应该处于自然状态,不喜欢人工雕刻。比如日本居民的住宅通常是木头建造的,颜色是日本的三基色:红、白、千利休的茶道首先强调人与物的关系,即物在时代中要显出本来面目,强调和谐、尊重、纯洁、宁静。 ”。
具体来说,“清寂”指的是清静、安宁的审美,“和敬”则用来表达对客人的尊重。这种对人的关怀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类似。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说文解字》中对“仁”的解释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本茶道分为两种:抹茶道和煎茶道。后者源自中国广东潮州的工夫茶,具有东方文化的韵味。抹茶茶道是受宋元茶道的影响而形成的。日本茶道是一项可以陶冶情操、放松身心的综合性文化艺术活动。冯伟认为,日本茶文化仍然有“一会一会”的精神,即每一次品茶会都被视为人生唯一的机会,所以应该非常珍惜。
除了茶道之外,日本和中国的文字也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 “在古代,没有文字,地位高低、老少皆靠口头传承。”冯伟提到,古代日本没有汉字。唐朝时期,日本人发明了女性流行的假名,官方语言是文言文。因此,现代日语深受古代汉语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日本开始用汉字来记日文注音。汉字形成以来,历经变迁,从甲骨文到今天,书写方式发生了变化但象形文字的本质属性没有变,是世界上从未间断的文明,现代汉语中有很多意译词都使用了日语的音译,比如路、检察院、债务人、债权人等
冯伟撰写、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日本风俗》讲述了日本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例如,日本奈良时期,受中国乐府诗的影响,和歌创作日趋繁荣。第一批日本诗歌是用汉字写的,有些使用汉字的含义,有些使用汉字的发音。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具有日本特色的诗歌。因为日本被称为大和国,写诗传唱,所以被称为和歌。在平安时代,和歌逐渐被日益流行的日记、散文和故事所取代,作为表达思想的工具。
物语的意思是故事和传说,是日本的一种古典文学体裁,从口头说唱发展到文学作品。它是在日本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受到我国六朝隋唐传奇文学的影响。在创作之初,它们被分为两类。一类是虚构故事,将民间故事虚构、打磨,形成完整的故事,具有传奇色彩。另一种是和歌与散文的结合。物语文学的巅峰之作是《源氏物语》,出版于 11 世纪初。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在获奖感言中表示,《源氏物语》是日本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 《源氏物语》共54回,历时70余年,涉及人物400余人。日本文化的“单愁”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哪种艺术形式最能代表日本艺术?答案一定是“浮世绘”。浮世绘作为以日本风俗为基础的日本艺术代表,具有纤细、精致的特点。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肉笔画”,这是一种没有木刻版画,可以独立创作的绘画;另一种是版画,必须集体创作。被誉为“浮世绘创始人”的菱川忍提到,“用笔描绘大和浮世绘,表达世情、人情”。日本学者谷新一认为,“浮世绘版画与中国版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浮世绘包括“水墨画”、“蓝画”、“棕画”、“漆画”、“浮画”、“锦画”等。
其中“锦画”是日文,汉译是“彩印”。 18世纪中叶,一张纸上可以印刷大约10种颜色,铃木春信将这种颜色用于浮世绘。因其画如锦,故称“锦画”。在冯伟看来,铃木晴信吸收了明代大画家仇英善画女性的艺术风格。他对和谐或对比的色调的运用具有抒情的魅力和诗意的意境。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共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东方文化。
据悉,“静思讲座论坛”是以“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为引领,以专家学者深度解读为基础的讲座品牌。该项目以杨浦区图书馆新馆试营业为契机,联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复旦大学出版社、院士风采博物馆、上海派文化中心等社会资源,为读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并与著名艺术家互动。
实习生蒋玉娇和本报记者徐洋